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

如何的心念,成如何孤獨的姿態?





我喜歡與中道主陳炳宏老師對談,他是一位充滿照見力的人,很多時候,我在別人面前可以隱藏的很好的情緒,在他面前常常是無所遁形。

有一次在他面前,被排毒出內在的孤寂感,不經意的脫口而出:「我一直都覺得很孤獨。」說的當下伴隨著很深的悲傷,以及不被人了解的孤寂感。

他問我:「你認為孤獨是為了甚麼?」

「一己的完整。」我不加思索的回應

「但是我離一己的完整還很遠,我覺得我的孤獨是一種孤單,是一種形單影隻的寂寥感,是一種全世界都不懂我的寂寞。」說著說著,我又陷入一種悲傷的情緒。

他搖搖頭,微微一笑的說:「真正的孤獨,它所要帶給你的意會,是要在孤獨中,寂滅自己的識性。」

「但是很多人卻在孤獨中,活成一種孤單和寂寞。」


與中道主的對話,讓我豁然明白,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是用很表淺的角度來理解孤獨。

當我們用習慣性落入的情境、情緒來面對孤獨,那就是孤單和寂寞,是一種全世界的人都不懂我的寂寥感。

落入就是未覺,是沒有覺察自己的能力,當人沒有覺察,就會自怨自艾,就想要轉移,不斷地往外尋求填補性的狀態。

內向的人,悶在自己的時空,愈想愈憂鬱,越想越憤世嫉俗,或者乾脆就沉溺在網際網路的時空,轉移注意力。

外向的人,呼朋引伴,尋求熱鬧,只為不再感到空虛寂寞

這些往外尋求排遣寂寞的方式,都是轉移的動作,無法根本解決自己內在為何會感到孤獨的原因。

而走在想要明心見性之途的人,也常有不被世界所了解的遺憾和孤獨,雖然比起一般人,比較不會用極端性的外在的方式的喧鬧或悶住的狀態,但是仍舊無法了義生命中面對孤獨的真義是甚麼?

他們可能會透過閱讀,積極的尋找答案,卻只是形成自己更多的價值體系和知見框架,是一種累加上去的覆蓋,滿足在自己知見上的擴展,卻看不到自己的習性和慣性所造成的因果性。

中道主告訴我:

「智者把孤獨成叩問自己深刻內化的狀態,進行內在主性工程的恢復。」

    「真正無上的答案,是來自與自己自性如來的連結,是轉身面對自己如來的雙修狀態。」

我意會到,內在的無聊寂寞的感覺湧現,其實是自性如來在提醒,我們離自己的主性太遙遠,我們正可以透過這樣的情緒性狀態,好好轉身面對自己的如來,不再往外尋求世間法的填補和轉移。

如此,孤單和寂寞,將蛻變成覺察性的孤獨,那個「獨」,就是結界。是高我,或是內在的神性、佛性(我稱之為如來),希望我一個人在形式上的結界中,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干擾,有一個獨自的時空,去進行自我的觀照和覺察。

若能持續的以這樣的方式觀照自己,就能夠覺察自己生命生活中的執念和綑綁性的意識形態,進而得以遞減、解除所有累積和受制的狀態,恢復成一個清明清楚的主性存在。

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

主在台灣

在台灣,
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自主者,
每一個人都可以成自己的主性。
只是大多數的人,
並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主。

主在台灣,
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
因為主性終將在台灣升起,
我們都是台灣的自主者,
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主性讓台灣升起。

但是這個前提是,
我們要先遇見主,
我們要與主的能量場相遇。
邀請你,
與主相遇。




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

當羅漢遇上菩薩


十幾年前進入新時代某些靈性課程的習修,專注而投入,心生法喜,覺得找到相應之法。

修行中,找到內在的清淨時空,頓時覺得這世界的紛紛擾擾,若能有所遠離,是多麼的美好。